【现场】“柔软的城市2.0”在重庆当代美术馆开幕! 原创

作者:官网 阅读量:3616 2022-10-19


2021年9月23日下午15:30,“柔软的城市2.0”馆校联呈展开幕式在重庆当代美术馆(黄桷坪)成功举办。本次展览由四川美术学院主办,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承办,重庆当代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麓湖A4美术馆、上海纽约大学、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英国QUAD艺术中心、重庆市科普基地——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人工智能+”智能科普基地协办,由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尹丹主持开幕式。


出席本次开幕式的嘉宾有展览学术主持闫彦,麓湖A4美术馆馆长孙莉,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李川,四川美术学院国际处处长曾岳,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院长谢亚平,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副院长郭昕,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美术教育系主任曹钟伟,本次展览策展人、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科技艺术教研室主任张海超,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宁佳,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教师彭佳、包蕾、沈桦等,以及艺术学院和实验艺术学院的学生们。




开幕式现场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尹丹副教授主持开幕式、致辞并发言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尹丹副教授在开幕式说到:这个展览的主题是“柔软的城市2.0”,因为这个展览的1.0版本在上海双年展举办过一次,这一次是在1.0版本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拓展,或者说是之前的演绎,当然在中间肯定是有一个逻辑的延续关系。

 

柔软的城市概念来自于一本小说,但是“柔软的城市”中的柔软个不光是形态上的柔软,更多的是社会状态上的柔软,尹老师念到闫老师的前言中写过的一句话:“柔软是指一种社会状态,它总是接纳那可被接纳的一切,它具有汇集不同时间节点、空间节点、社会纷繁结构的吸纳能力。”所以柔软其实是今天社会非常开放的、非常多元的接纳能力,和这样一种社会关系。


学术主持闫彦副教授开幕式致辞并发言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闫彦向各位来宾表示热烈欢迎,接着对这个项目的源头的进行追溯,再对展览的主题进行了解读。
关于“柔软的城市”翻译很多,究竟是软城市还是柔软的城市?他想到了本雅明没有完成的拱廊街计划,卡夫卡的《城堡》等,关于柔软是个问题,还是一个结果的问题,它可能既不是问题也不是结果,可能是个过程。也可能更多的是对我们生存现状,居住在城市的各种各个角落的一一种生活感受,或者是愿望。这个愿望有某种可能,它既包含过去和当下,他也不知道,其实有时候也不必知道。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院长谢亚平开幕式致辞并发言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院长谢亚平发言,她说到,其实现在并非后疫情时代,我们正在经历着疫情时代,柔软这个词很贴切,疫情的到来使很多事物都发生了变化,改变着我们对这个城市的一些理解,产生很多新的话题,这些改变可能来自于人和人之间的被隔离以及重新组合的关系,它也有可能来自于人和自然体之间新的认知方式,在某种意义上,今天的艺术仍在不断地探索它的边界,这非常重要。

 



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李川副教授开幕式致辞并发言

 

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李川在发言中讲到,这种新的展览形式的探索,不仅需要学校各个院系之间的联动,还要获得更多的力量支持,包括今天参加展览的学生, 大家一起探讨,共同成长。这种性质的展览可能是一种实验的状态,就像我们今天的生活一样充满了很多不可预知的东西。有这么的老师,这么多的力量在支持做好这样的展览,他感到非常欣慰。艺术是敏感于时代的,我们应该更多的、更好地与年轻人、创作者进行交流,让更多的社会机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把这个平台做好。

 


麓湖A4美术馆馆长孙莉女士开幕式致辞并发言

 

麓湖A4美术馆馆长孙莉女士在开幕式致辞并发言:在这一次展览带来了很多实验性的新思考、新挑战,策展人不是单纯的把展览变成了一个账户项目或者是一个观念,然后邀请艺术家来进行实践,而是策展本身也变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创作的形式。而这种创作理念与艺术家的作品和艺术家之间的关系会产生新的可能性。麓湖A4美术馆与艺术教育学院达成了一个长期合作的项目,希望和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一起开拓更多研究生实践的基地,共同研发很多新的项目和课程。有学院的专业支持,同时又有美术馆开放的平台和更多观众基础,希望这种合作能开创出更多新的可能。

 



策展人、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科技艺术教研室主任张海超

 

策展人、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科技艺术教研室主任张海超开幕式致辞并发言:首先,张海超向学院领导和工作人员的支持表达了由衷的感谢。


他谈到“柔软城市”这样一个主题概念,从落地的层面来讲,更想通过城市这样一个框架来搭建一个更多元化,更丰富的一个平台。这个平台不管是从教学的层面来讲,还是从科研、学术交流的层面来讲,都能有更多的可能性。从教学上说,这次展览的主体都是川美各个二级学院的学生,包括校外参与的机构,都以学生和年轻人为主,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同学生之间会产生更多的信息交流和比较。其次,从科研以及学术交流的层面来讲,我们通过这个事情,联动了我们本身已有的合作伙伴,因为在疫情的封闭状态下,我们以另一种形式(虚拟媒介+线上展厅)突破了这种封闭,然后找出新的合作发展的方式来进行后续的合作。疫情背景的客观条件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但是展览可以理解为我们对当下状况作出的一个力所能及的回应。



艺术家代表蒋若禹开幕式发言

 

艺术家代表蒋若禹感谢这个展览为年轻的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大家在做什么样的艺术实践,关注什么样的问题,在以什么样的视角和方式谈论我们各自生活的城市,我们都相互充满了兴趣和好奇。在通融主义的理性城市的之外,我们依然在想象一个软城市的到来,依然感到无力,历史的当下,在城市的更新和微更新过程中,城市里那些柔软的东西在慢慢消失,城市中曾经柔软的生态渐渐变成了一种配置,装饰品。自始至终,我们的城市总体上变得越来越坚硬,作为一个在城市里长大的九零后,我依然在见证这个过程的持续发生,我们要对此去说些什么,我们要记住些什么,留住些什么?


我们的社会实践越来越多地得到超越物理位置的通信技术的支持产生一种基于电子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新型空间形式,叫做数字空间。新技术体系下空间逻辑正势不可挡地改造着我们的都市形式和生活方式,所以把二者放在一块讨论,他表示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今天的城市。在这次展览中能看到相关的作品,也让人感到非常眼前一亮。艺术不必是精致的、愉悦的、庞大的东西,只要我们持续的思考、创作、讨论、分享,其中的意义自会和我们相遇。

 

 

 

开幕式现场
















































end

该文章还没有收到任何评论...

后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