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看展】谭晚星Tan Wanxing个展——心起涟漪 原创

作者:艺术人人网 阅读量:1202 2023-01-04


     2019年4月13日下午3:00谭晚星艺术个展——“心起涟漪”,在重庆市九龙坡区黄桷坪冻库公交站对面的喜玛拉雅书店成功开幕!



策展人 李梦梦

策展人李梦梦策划此次展览,在开幕式现场策展人李梦梦主持开幕式,向大家介绍出席此次展览开幕式嘉宾有:四川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的批评家策展人王林教教授;四川美院当代艺术视觉中心研究员孔维强老师;四川美院公共艺术学院教师欧邹老师;重庆著名诗人,环球人文地理杂志李海洲先生;历史学者、作家刘健春先生;重庆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教师、青年导演郑正老师;此次展览承办方,喜玛拉雅艺术书店主人刘景活先生;青年策展人罗振鸿先生。

策展人李梦梦还邀请今天的主角,艺术家谭晚星对今天的个展做简述。



艺术家谭晚星开幕式致感谢辞并发言

谭晚星:大家好,我叫“谭晚星”。大家有看到展签上的名字跟我海报的名字不一样,海报上的名字“谭晚星”的由来是有一天我的妈妈跟说其实她想的寓意是“晚上的星星”,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美好的名字便用作我艺术创作的名字。非常感谢策展人李梦梦的支持和信任,因为我快要毕业,也想给自己在川美七年的学习生涯一个小总结。考虑到个展地点选择的时候,我想到刘景活老师这里。刘景活老师是我大一外出写生的带队老师,那个时候给予了我最开始的一张“线条绘画”很肯定的鼓励,后来就成为我一直以来的个人艺术风格的发展。所以,我的首次个展想要回到当初的期待,灵感的来源与启发地。我想以此对曾经的绘画做个回顾和总结,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另一方面,喜马拉雅书店附近的环境与我作品的主题也是非常的契合,与策展人多番商量之后,最终决定把个展就办在这里。

在布展的过程中,我也有询问过在策展方面有专业眼光的王林老师一些意见,非常高兴王林老师今天也能亲临现场



著名批评家、策展人王林老师开幕式致辞

王林:谭琬薪的妈妈给她取名叫“晚星”,“晚星”在英语里面是一个非常好的词语,就是Venus,Venus就是“金星”,而且它还有两个翻译:一个叫morning star,一个叫evening star,就是末星和辰星都是金星,在不同的地方见到这个信息,所以谭晚星的名字取得非常有意思,不光是晚星,其实还有辰星的意思。

这里面有一个很好的意义,一个对象有两种不同的表述。同一个对象,比如谭晚星就是这个人,但是我们对她的表述可以有不同的说法。作为一个艺术家也是这样,可能我们每个人看到艺术品的时候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表述。有人看到的是“辰星”,有人可能看到的是“末星”。我们川美的传统就是:我们对学生的创作非常的尊重、看重。可能只有在川美,一个正在本科或者研究生学习的同学,他们如果有一定分量的艺术创作,老师们都会有兴趣去给这个同学作展览。师生平等,创作自由,其实是教学相长,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传统,我们一拨一拨的年轻人就要在这样一个推动下,不光是老师在推动学生,反过来其实年轻人的艺术创作也推动了老师对艺术的了解和研究。所以我觉得今天这个展览非常好。

另外,这个地方是喜玛拉雅书店重新出发的地方。我想刘景活先生长期以来致力于喜玛拉雅书店的建设,为黄桷坪留下了重要的文化遗产。这个点非常的重要,它会对黄桷坪以后的艺术生态甚至于长江人文艺术半岛的建设有贡献。建设,如果没有文华实体,其实都是虚的,都是制造出来的,正是在这里有很多具体的艺术实体的存在,还有很多艺术资料、书籍、机构的存在才有可能形成一个真正有意思的地方来影响重庆,乃至于走向国际。


谭晚星:我跟梦梦做“喃喃诗会”的时候王老师也是非常积极地支持学生并给我们的首次诗会写了前言,这次王老师能亲临现场指导,非常真挚地再次感谢王林老师对学生的支持



喜马拉雅书店主人刘景活发言

刘景活:特别高兴谭晚星的首次个展可以在这里举办。很幸运在晚星大一的时候教过她,她是那种很有灵光的学生。我觉得在大一的学生中能看到传统文化宛然一新的表现形式,是非常惊喜的,当时就鼓励她坚持自我的创作观念。但是没想到从大一开始到后来读研,一环一环的到今天做展览,到她研究生毕业,还在继续探索线性的形式语言,我是特别高兴的。

晚星的展览应该算是我们空间的第一个展览,我之前和李梦梦见过很多次,直到这次个展才知道,原来年轻人中也有做事不在小,耐心认真在做每一件事情,就特别感动。他们能在书店做这个展览,我认为是书店的幸运,因为书店下个月就是12周年纪念日,会得到很多老师的支持,也特别感谢所有陪伴书店一起走过来的朋友们。


谭晚星:谢谢刘景活老师一直以来对我的认可和鼓励



四川美院当代艺术视觉中心助理员 孔维强老师

谭晚星:我在川美研究生学习期间,有幸加入孔维强老师哲学-图像分析工作室1年半的研究习,每次遇到艺术风格语言分析上的困惑,孔老师也是不余遗力地帮助学生分析判断,在这次个展的场景布置上,孔老师也亲自到现场进行指导给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所以也想请孔老师发言。


孔维强:谭晚星跟我接触时间较长,对她的创作以及她个人的学术理论方面我都比较了解。从她的创作来看,有一个类型发展,在类型发展过程中她的几个题目和方向铺得比较开,她的创作方式跟一般女生的方式不太一样,她有她的特点。就她的风格语言来讲,开始的时候她会注重题材或者是母题本身的一个表现手法;但是经过一段思考之后,会出现一种新的风格的一种趋向——画面的形式语言的摸索和锤炼变成一个独立的线索。我们也能期待一下她将来的发展,可能会有更多的线索,更多的想法会出现。并且她有理论上的一个自己的反思,这种发展会让她找到更多的根据,有更多的学历知识和更多的内在动机可以更自觉地有条理地表现出来。这个发展因为有各方面的配合,可持续性、内在的动力可能会更为强大一些。所以希望她将来有更好的成就,不光是艺术的成就,还有思想的成就。



环球人文地理杂志总编李海洲老师发言

谭晚星:感谢孔老师。除了创作之外,我还会写一点诗,在学校举办的山花诗会上有幸结识到重庆著名诗人李海洲老师,对于我诗歌的写作上给予了许多指导,非常感谢今天可以来到我的个展开幕现场,请李老师从您的角度说对我的展览做点评。


李海洲:我和梦梦跟晚星都比较熟,她们俩的组合很有意思。李梦梦是学者型青年,她观点明确,执行力很强。而谭晚星性格内敛,常常赞赏李梦梦的观点,这样的人能成为闺蜜是有道理的。我认识晚星是在诗会上,后来去她俩举办的“喃喃诗会”做嘉宾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了解,当时他们还做了一个艺术展览,有很多年轻的90后诗人、艺术家参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更喜欢年轻的艺术家。因为很多成熟的画家早已丢失了自己真切的感受。她的线条系列作品,在未来我希望可以让成为她个人的艺术符号,至少在我的有限的阅读中很少有艺术家给自己用波纹、线条打上一个时期的印记。就像当年我年轻时看到何多苓作品的时候泪流满面,我希望晚星在这条道路上往前面再走一点的时候,可以让我看得泪流满面,因为我觉得这样是可以拉近这个世界和其他人的距离的。祝贺晚星的画展获得成功。


交流会现场:




交流会环节

专访媒体:艺术人人网



问:为什么要把这次展览选在这里(喜玛拉雅书店)?


谭晚星:

开幕的时候也有提到,这个书店的主人刘景活老师在我大一的时候带我们去大足安岳石刻考察,给予我的绘画作品肯定和鼓励。我就在想我人生的第一个个展就想放在第一个肯定我的老师这里,同时也是对自己的肯定和鼓励。一方面我自己关注一些废墟感,再到从废墟走向生态表达,刘老师这儿的环境与我所想要表达的艺术理念是非常契合。书店原先是一个废旧厂房,也是一个废弃之地,它原本的意义和价值已经被遗忘,它的过往的故事只能从现在的废墟感来解读。这些都与我的作品不谋而合,跟梦梦讨论之后,就觉得在这是非常合适的



问:这次展览的陈列和你之前参加的群展有什么不同吗?


谭晚星:

这个问题策展人来回来最合适。在整个展示空间的布置上面,我们商量和更改了很多次。因为这里不是一个常规的白盒子的美术空间,而是一个日常化空间,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次非常棒的创造体验。


李梦梦:

对一个策展人来讲,策展作品呈现出最优的效果是最重要的。在整个展览的呈现上,我根据谭晚星需要展览的作品进行梳理,最终以三个主题单元来呈现,“个体与生态”、“个体与文化”、“个体与个体”。三个主题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但她整个创作时期都非常系统,有迹可循。为了靠近主题,并且与当地发生关系,我们就在附近寻找创作素材,去山上、大街上、校园内、垃圾场等,身份置换成为捡垃圾的人,那天还在开玩笑说,她是(捡)垃圾艺术家,我是收垃圾策展人。事实上在有限的材料中,最普通的材料上进行创作才是最考验人创造性的。谭晚星一直都在致力于对生态母题的探索,对废弃物的价值延伸,这些都在她的作品中有所呈现,“心纹系列”、“余香计划”等,所以为了与主题统一,我们就地选择现有的材料,融入到我们的布展当中,选择了树叶、废旧的框子、枯黄的棕树叶,整体氛围也是在营造“废墟感“。

我跟谭晚星是好朋友,所以一直以来都对她的创作很了解,与其他从事艺术创作的同学相比,谭晚星算是成本投入非常低的了,有什么材料用什么材料,在此基础上发挥个人创造力。

谭晚星不想其他青年女性艺术家,她并不致力于表达身为女性个人的小情小调的个人化经验,而是表达更宏大的题材,思考更深的问题,如社会性问题、本体论问题等等。不过现有的生命经历和体验,使得她的作品有些地方还存在稚嫩,这是可以理解的,此次展览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新的开始。






展览现场















为契合展览特意布置的环境,艺术家和策展人想营造一个“户外的看书场景”

布展前期阳台样貌:


问:为什么会想到去把黄桷叶搬进书店的阳台?


谭晚星:

其实我跟策展人一直以来有个共识,就是艺术不应该是跟大众隔离的,或是相互不能沟通和理解的。如果我们在学院里面有学到好的艺术知识,至少从我这边,我是希望能通过合理的艺术的方式去“美化”日常的生活,这些落叶一方面是契合展览的“生态废墟感”,一方面跟着环卫工人一起劳作我觉得也是一个很不错的心理体验过程。


根据现场环境创作的《共生》作品





特别鸣谢:大足博物馆研究院为配合此次展览赠送的大足石刻图集和论文集。

摄影师:段羿帆

展册设计:吕松懋

友情帮助:王培泽、程芳芳、王颖、王阳

合作媒体:艺术人人网






李梦梦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与批评硕士

90后青年策展人

师从著名艺术批评家、策展人王林老师。




谭晚星

1994年生,本名谭琬薪,重庆大足人,四川美术学院2016级油画系研究生,导师曹敬平。

 

展览(2018-2019):

2019年影像作品《对坐》参选《时间之镜-首届重庆国际实验影像双年展之特别计划——<一切都还来得及> 》重庆 HE基地

2018年影像作品《窗口》参选《新物种第2季跨媒介艺术邀请展》 四川 成都当代美术馆;

2018年装置作品《余香计划》参选《猎质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重庆 华人当代美术馆

2018年综合材料《界定与生长》系列参加《四方上下——载面图示装置研究展》 重庆 灰空间

2018年影像装置作品《关于线的观想(二)》参加《图像矩阵》展,重庆,星星艺术空间 

2018年绘画作品《花语》参加《再绘早春——当代优秀青年艺术家邀请展》  杭州,信雅达文化艺术

 

获奖记录

2013年绘画作品《佛境(一)》获校写生作品“优秀奖”

2013年获“国家励志奖学金”

2014年绘画作品《佛境(二)》获第六届“康松“水彩杯”作品展 "三等奖" 四川美术学院美教系展厅

2016年影像装置作品《关于线的观想(一)》获本科毕业展“学院奖“   重庆罗中立美术馆

2018年获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学业综合奖”

end

该文章还没有收到任何评论...

后提交评论